当前位置: 61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初中文言文教学1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文言文教学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4、背诵课文。【教学设想】1、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教学19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文言文教学19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

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⑴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⑵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
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
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
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次: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⑴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⑵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⑶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2篇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读文,直到读熟,大部分学生能背。第二步,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总结出来。第三步,总结全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四步,让学生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这样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的翻译交给学生,总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遗留什么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根据教参的建议从多方面构思,最后决定抛弃串讲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行的先学后导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较良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自行完成了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改变了单一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有的小组学生自己设问,自己指名叫同学回答问题,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当然效果也不错。

2.在全部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后,我当堂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了反馈,提出了一些字词句让学生回答怎样理解,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修正理解。这样当堂检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效果明显。

3.把教师传统的串讲变成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既能让学生主动熟悉课文,又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节课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串讲,而是在学生基本理解了重点词句后让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对于不足的地方我也没有提示,而是让学生来补充,有的学生做得相当不错。这样不是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吗?

当然,一节课下来,总是有得必有失的。这节课的不足在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在课堂上不能主动从容地质疑讨论,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另外由于这种放开学习我使用得不多,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紧张,有点拘谨,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3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
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
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
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4篇

在上学期,自己有机会承担了2次语文公开课,分别是与香港语文教师交流中所承担的公开课《答谢中书书》及2010.11.23在学校教学公开周所承担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这两次的公开课的课文选择上,自己有意识地选择了文言文,想通过两次的公开课,对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促进。在两次公开课完成后,自己再到广州观摩了由省教研厅组织的文言文教学比赛展示,收获良多。

两堂公开课下来,同行对自己的鼓励很大,我们的吕涤元科长说,在教学上,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上课流畅,课堂效果好。香港同行觉得对学生点拨到位。外校听课老师说:听我的课“舒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很好。”……同行们对我的极高的评价,正是自己在教学上一直所追求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心里确实高兴。

总结自己的这两节文言文的教学,有几点值得继续发扬坚持的:

1、课堂上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落实。

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一直坚持贯彻语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个人觉得,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而且也应该是我们让学生学习九年语文所应该收获的成果,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听”“落实到诵读、分析中。“听”示范朗读模仿,“听”同学发言再谈自己看法,让学生在学会倾听中有所获。进而在模仿中“读”,学会一些朗读的方法(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在课文分析中通过“听”老师的点拨,与同学的交流,整理自己的思路,组织文字,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甚至“写”出来。

在《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都有写景的内容,但让学生把握写景内容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美文,重点让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写景的方法,写出能使人“身临其境”的“仙都”。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学习文中从视觉的转换的角度,从时间转变的角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描写校园一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同学们即堂完成的片段作文写作,发掘了许多“默默无闻”校园美景,并写出很多词句优美的语句,同学们的观察力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让人惊讶。《记承天寺夜游》侧重让学生领会文中写景的语句所创设的意境,因此,在课堂上安排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色,体会写景语句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人景相融”的境界。

2、培养学生养成文言文预习的习惯。

为了让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疏通文意,阅读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翻译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的翻译难题,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

文言文中的 “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包括文章、文学、文化。“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包括词语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文言的语感等。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相结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让学生离开课堂也能欣赏到更多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结晶的文本,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还原凝练语言背后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要思考在课堂上还存在的遗憾,需反思不足:

1、关注学生不同个体的意见表达。

2、加强课堂教学的敏锐性,捕捉教学契机。

3、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做好课堂教学任务的调整。

教无止境,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5篇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训练学生能自渎文言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口技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学生理解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突出写法: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加以赏析。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听录音,练习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练习中要重点注意下列字音:

齁(hōu)声 中间(jiàn) 许许(hǔ) 几(jī)欲先走

2、学生自己尝试解释字词义,疏通课文大意,将自己不会的问题标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或小品中感受过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说一下哪位演员非常擅长这一方面的表演。(学生讨论后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作者介绍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家境清贫却心高志远,博学善文,才华横溢。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存稿》、《口技》等。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

分别找高、中、低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评析。(如果读得好,可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否则,可再由几个同学试读,进行练习,教师做朗读指导。)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将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翻译提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2、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课文翻译,每一小组抽查一人进行班级文章翻译接龙游戏。如出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

4、查重点词义。

(1) 会宾客大宴……

(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4)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座。

(5)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五、精读研讨

1、口技艺人表演的两个场面是什么?

2、“遥闻深巷中犬吠”这一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3、文中多次描写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何效果?

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5、课文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明确:

1、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
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2、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做铺垫。

3、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4、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保持完整,同时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5、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
另一方面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此外,首尾两次清楚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也是侧面描写。

六、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背诵:可用作者写文章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背诵,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中间三段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这些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6篇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
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比如,我在上这篇课文前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课前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或阅读历史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出师表》中很多语句现在已经成了成语,如:三顾茅庐、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计日而待、危急存亡、亲贤远佞等。哪些语句你最喜欢,试举两例,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既对课文做了复习,又训练了议论短文的写作。

《出世表》一文的特点是在议论、叙事中包含着对蜀汉忠贞无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语言的得体、含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在教授此课时,我抓住了这一重点,并围绕重点设计了几组思考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7篇

一、展示赛读

这一朗读环节重在检测组内练习读的效果。组内可以自由选择朗读形式,如全组齐声读、组员轮流读、个人读,还有分角色读等。朗读采用竞赛制,充满挑战性和火药味,各组跃跃欲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渐入佳境。点评品读这是朗读最高点,难度较大,但对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展示赛读结束后,各组出代表对以上朗读作出评价和指正。评价和指正的要素主要是针对练习读的几个要求,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明主旨。

二、再读知文义

这一环节就是通常的翻译课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教给他们翻译的基本要领。(一)细心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阅读时需要借助注解,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难句,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二)教学生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三)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直译课文1.扩。古汉语单音节词变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三峡》“属引凄异”中“凄异”一词用“扩”的方法可组词成双音节词“凄凉怪异”,简便实用。2.换。词义发生变化的用这种方法。如《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与”古今意义变化大,用“换”的方法可以解释为“欣赏”。3.留。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官名、时间性词语、古今词义变化不大的词可保留。《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中“浙江”“天下”词义没有变化可直接保留。4.删。删去无实际意义的词。5.补。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成分。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是省略句,翻译时需补出(:村民)看见渔人,非常吃惊,问(渔人)从何处来。这样一“补”,表达的意思就清楚了。6.调。根据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用现代汉语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是倒装句,翻译时应及时调整语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翻译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教师切不可在台上死板地和学生一对一的“你来我往”,而是要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第一,教师把任务分给学习小组。第二,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抓关键词完成翻译任务。组员互相质疑,解疑,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展示时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第三,组内派三位同学汇报展示。一位读句子;
一位指出并解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一位整体疏通句义。第四,师生点评、解疑、补充、强调。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掌握扎实。在交流、合作、展示、评价中,师生共同研讨,思维升华,关系融洽,课堂充满了收获的满足与快乐。

三、复读明内涵

学习文言文,影响学生最大的,应是蕴含在文章里的闪光思想。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安贫乐道,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胸襟,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可见,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思想内涵,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一)品语言语言是作品思想的载体。如学习《渡荆门送别》时,让学生品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抓住“随”和“入”两词,学生想象连绵的山随着无边的原野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流过广阔的原野,流向茫茫大海,画面充满空间感和流动感。这样品味语言,方可走进诗歌的世界,体会诗人的情怀。(二)赏布局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适当引导学生赏析布局,把握文章的思路和思想主旨,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如学习周敦颐的《陋室铭》时,应引导学生赏析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核舟记》引导学生把握说明的顺序;
学习《观潮》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出师表》应指导学生反复体会“陈情”的特点。(三)悟思想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我们不仅仅限于体会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那些优美文字,去解读文字背后那些伟大的思想、高尚的人格,领悟祖先无穷的智慧,并把它们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应引导学生理解欧阳修被贬仍“与民同乐”的乐观人生;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生命价值;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负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会让学生明白“天道酬勤”的古训。让学生真正走近古人,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算切实读出文言文的“美味”。

四、读中积累

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引导学生积累古文学知识、常用句式及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主要是“之、而、其、则、以、于”等一些基本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主要包括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学生的积累不是只局限于孤立的一篇文章,而是随着量的增多指导他们进行前后联系、比较,不断进行整合归纳。比如,学习《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时,可让学生与《桃花源记》的“率妻子一人来此绝境”《;
核舟记》“以为妙绝”;
《三峡》“沿溯阻绝”;
《核舟记》中的“佛印绝了弥勒”的“绝”进行比较理解。又如虚词“以”,用法很多,得注意积累归纳,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因为”的意思《;
曹刿论战》中“何以战”是“凭借”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是“靠”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皆以美于徐公”是“认为”的意思。学生长时间这样积累,文言文知识会系统化,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总之,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还应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努力寻找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同时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量。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8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3、字词检查: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 夫齁声起(hōu) 意少(shāo) 中间(jiàn) 絮(xù) 曳(yè)屋 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口技,一种很早就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它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构成,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我们看过的相声《洛桑学艺》,仅仅凭借一张嘴和手的巧妙配合,那惟妙惟肖的乐器声响就被摹拟出来了,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那其实就是口技表演。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 ?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口技一文。

二、教学基本任务

读、说、诵、练、写。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

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第五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急有缓。

2、说:

⑴ 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⑵ 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字贯穿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 ,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

⑶ 从“听众的反应”的角度,那些句子能体现善?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诵: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⑴ 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一 ──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① 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梦中惊醒”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② 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渐入梦乡”“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③ 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火起群乱”。(学生诵读)

⑵ 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也才有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尽情品味、尽情描述的“善”。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全文的文眼或核心就是一个“善”字!──点击出大大的背景图“善”字。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口技艺人如此精湛的表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长期的观察与揣摩,靠的是无数次的 勤学苦练,再加上精巧构思上展现的聪明智慧。这启发我们,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更得益于勤学苦练基础上的创新。

⑶ 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全班同学两分钟内背完)

⑷ 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全玫同学争先恐后,三分钟背完)

⑸ 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学生背诵)

⑹ 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全班四分钟背完)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

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

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

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

④表情诵读法;

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⑺ 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⑻ 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 背开头和结尾

② 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 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 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反思:《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4、练:

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⑴ 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 宴( ) 乳( ) 一( ) 呜( )

⑵ 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②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③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④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⑤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⑶ 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 觉( ) 是( ) 毕( ) 目( ) 股( )

意( ) 少( ) 虽( ) 名( ) 色( ) 走( )

⑷ 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 夫起( )大呼

⑸ 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 大啼──( )

一时齐发──( )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 惊觉欠伸──( )

⑹ 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反思: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是匠心独运的。这份“智能练习”表现了我的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个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种“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5、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下面请大家借鉴所学的写作技巧,“走进自然之家,去聆听自然之声”,并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摹写出生动形象的自然之景。

首先需要交代一下:下面的声响兼图片,共包括八个场景,各场景可看作独立的片段,也可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有,这些声响和画面,是老师经过精心的构思,从众多的声音材料库中剪辑组合录制而成,并配以相应的精彩画面合成的,比如,几声鸡叫、几声鸟鸣、几声雷雨发作、几声潺潺水响……道具可谓简单,制来可谓不易,倾注了老师的很多心血!──希望大家听的认真、看的仔细、写的精彩!

要求如下:

⑴ 边倾听、边观察,看看这些声响表现出怎样的场景。

⑵ 运用所学的描写声响场面的写作技巧,写出你最强烈、最美好的一段或几段场景,要力求有场景,力求描写生动,想象合理。

播放配图声响画面,播放两遍,第一遍用心感知,第二遍精心选择自己感受最强烈的画面和声响进行摹写。播放中,教师随时激情点拨,作引导描述……

几分钟后,请学生就所写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做随时点评,鼓励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

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读课文

①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②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③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放置会:集会,恰逢但:只

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4)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
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
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
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之:指屏风里面

(2)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4)朗读、背诵(同上)

(5)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1)朗读。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3)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1)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其—他的乳—名词,乳xx,动词,喂奶毕—全绝—极、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松虽—即使中间—中间夹杂许许—拟声词名—说出股—大腿奋—卷起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2)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要求:

(1)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2)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
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
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全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0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远近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⑸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3、字词检查:

少顷(shǎo)犬吠(fèi)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意少(shāo)中间(jiàn)絮(xù)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口技,一种很早就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它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构成,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我们看过的相声《洛桑学艺》,仅仅凭借一张嘴和手的巧妙配合,那惟妙惟肖的乐器声响就被摹拟出来了,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那其实就是口技表演。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口技一文。

二、教学基本任务

读、说、诵、练、写。

1、读:

第一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得层次分明。

第四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景有情。

第五次朗读──请同学读得有急有缓。

2、说:

⑴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同学每人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⑵从“口技表演”的角度,形成课堂教学的简略板书:

一字立骨(“善”字贯穿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善──声音有大小,有内外,有高底,有动静,有远近,有分合,有疏密,有点面,有张弛,有明暗

⑶从“听众的反应”的角度,那些句子能体现善?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诵:

教师:《口技》一文,不到370字,根据教学要求,应当全文背诵。现在大家聚集会神、齐心合力,在老师带领下反复朗读、背诵。

⑴下面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要默想:开头──画面一──画面二──画面三──结尾。

①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梦中惊醒”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②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渐入梦乡”“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③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火起群乱”。(学生诵读)

⑵教师:下面再用两分钟快速诵读。诵读之中默想,哪儿是正面写声,哪儿是人侧面写声。

(学生诵读)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也才有了我们在座的各位尽情品味、尽情描述的“善”。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全文的文眼或核心就是一个“善”字!──点击出大大的背景图“善”字。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口技艺人如此精湛的表演,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长期的观察与揣摩,靠的是无数次的勤学苦练,再加上精巧构思上展现的聪明智慧。这启发我们,艺术之美来源于生活,更得益于勤学苦练基础上的创新。

⑶教师:现在咱们用“抢记法”背第一段,注意,抢记中也有规律,大家可扣住几个动词和几个“一”,加快背诵速度。

⑷教师:下面咱们用“竞争法”背第二段,谁先背完谁举手。竞争要讲究技巧,背诵本段可以用“画面浮现法“可以用分层消化法”,可以用“情节线索法”,可以用“紧扣字词法”等。下面竞赛开始。

⑸教师:第三段三个句子,很简单,一分钟背下来。

⑹教师:背第三段咱们用了“限时法”。下面背高潮段第四段。此段自由背诵,以快为原则,不但要很快背下来,还要介绍你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介绍背诵方法:①分层消化法:按绘声──评论──侧面烘托三个层次背;②电影镜头法:火起──人犬声、风火声,抢救声──听众表情;③记忆线索法:声音的先后顺序;④表情诵读法;⑤说书法……)

(介绍背诵方法四分钟)

⑺教师:第五段与第一段遥相呼应,词句基本相同,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背了。

⑻下面咱们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答背”,即我点什么,你们就背什么,开始:

①背开头和结尾。

②背第二段中写“醒”的场面描写。

③背第四段中“失火”的场面描写。

④背出四处侧面描写的句子。

(反思:《口技》一文,共363字,平时教学中,一般用两节课讲析,有少数教师用三节课讲析,在松散的教学结构中浪费好不少宝贵的时间。

此教例是用两节课讲完全文并让全班同学能背诵全文。背诵花去30分钟,“工作”效率很高,故称为“高效背诵”。背诵效率高,有如下原因:

第一,教学程序合理。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整,要求大家“聚精会神”然后进行三遍铺垫性全文诵读,其后才带领学生进入紧张的背诵阶级,最后还进行了巩固性检查。

第二,教学方法巧妙。教师主要的技巧在于设置了一个背诵的“激励机制”,采用“抢记法”、“限时法”、“竞争法”、“自悟法”、“检查法”等种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情绪饱满。

第三,穿插的内容丰富。在铺垫性诵读阶段,教师巧妙穿插对课文写作艺术的复习、回味;在指导背诵阶段,穿插了背诵方法的指导、点拨,还特别穿插了学生背诵技巧的介绍。

知识训练和技能训练结合进行,教学频率高、密度大、效果当然不错。)

4、练:

做—讨论、完成课堂智能练习:

⑴指出用法特别词的意思:

善( )宴( )乳( )一( )呜( )

⑵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①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②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③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⑶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 )觉( )是( )毕( )目( )股( )

意( )少( )虽( )名( )色( )走( )

⑷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下面五个词属于( )。

妙:众妙( )毕备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 )

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 )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 )满坐( )宾客

起:大呼火起( )夫起( )大呼

⑸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满坐寂然──( )

变色离席──( )大啼──( )

一时齐发──( )中间……之声──( )

撤屏视之──( )惊觉欠伸──( )

⑹现在,该轮到你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

(反思:这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读、说、做”三步既表现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

最有新意的是这一份《课堂智能练习》。它充满了创造性,是匠心独运的。这份“智能练习”表现了我的这样一种思考:大面积上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课堂积累太少,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主要被图形板书所覆盖,从语言理解、语言品析、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它们的价值有限。二是技能训练力度不够,学法指导、思辨训练、联想迁移训练和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训练都比较薄弱。而设计得比较好的课堂练习就能解决一些这两个方面的的问题。

从上面的“智能练习”可见,学生们不仅仅只是“做”练习;他们要“做”,还要分析、归类、联想、概括、发现。这样,“练习”的层次就高了──它训练了“知”,也训练了“智”与“能”!

这种“翻新”给我们以启示:原来,在有心人的眼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内,都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5、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下面请大家借鉴所学的写作技巧,“走进自然之家,去聆听自然之声”,并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摹写出生动形象的自然之景。

首先需要交代一下:下面的声响兼图片,共包括八个场景,各场景可看作独立的"片段,也可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有,这些声响和画面,是老师经过精心的构思,从众多的声音材料库中剪辑组合录制而成,并配以相应的精彩画面合成的,比如,几声鸡叫、几声鸟鸣、几声雷雨发作、几声潺潺水响……道具可谓简单,制来可谓不易,倾注了老师的很多心血!──希望大家听的认真、看的仔细、写的精彩!

要求如下:

⑴边倾听、边观察,看看这些声响表现出怎样的场景。

⑵运用所学的描写声响场面的写作技巧,写出你最强烈、最美好的一段或几段场景,要力求有场景,力求描写生动,想象合理。

播放配图声响画面,播放两遍,第一遍用心感知,第二遍精心选择自己感受最强烈的画面和声响进行摹写。播放中,教师随时激情点拨,作引导描述……

几分钟后,请学生就所写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做随时点评,鼓励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2篇

古文教学,大多数教师采用串讲法,即一边讲解重点字词,一边串讲大意,然后对课文写作特点和主旨进行分析。再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练习加以巩固。或者采用戏剧表演,或者名段朗诵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法没有违背古文教学的出发点,但削弱了古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或学习中诸多作用。且学生是否对文言文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是否夯实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是否让学生领悟了课文的美呢?我就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一、要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培养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要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品位,培养学生领悟古文思想和蕴含的人格魅力;三、要指引学生形成拓展课文题材的学习习惯,培养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欧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学习古文的学习习惯,让其由老师主导学习到自主自觉学习;五、要提升教师教授古文的全面素质并形成古文教学的人格魅力,然后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从而让学生满怀热情地去学习古文。这种古文教学观,不同于光注重字词教学的讲解论,不同于光提倡文学鉴赏的分析论,也不同于强调文化思想传递的传授论,更不同于编写戏剧表演及其他只注重热闹的形式论。本文之所以提倡这种教学观,是根据文言文教学的实际、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写作对文言文的要求、文言文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而提出的。为了使这种文言文教学观念产生实效性,我通过教学的实践总结,提出了文言文教学八字诀。

第一、导。

导,指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每篇古文学习的情境。这里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即趣味性的导入、激情式的导入学习佳境、用正确学习理念的导读。文言文对学生来说,都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所以教学这样的新课时,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站在新的时代,用巧妙的“趣材”引入课文,才比较贴近学生心理,超越时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营造活跃而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这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浑身的激情和人格魅力,抑扬顿挫讲述或背诵或朗读,把情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让师生合拍共同走进课文。走进了课文,教师要提纲挈领对创作的情景及创作主旨作火山喷发式的导向式讲述,告诉学生在该篇课文中应学习什么重点内容,应该理解课文到怎样的思想深度。

第二、读。

读,是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帮手。在这儿,我要说的是读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读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读的效果也是多项的。教师首先激情诵读,然后指出其中陌生字的读音,而后教师指导学生多样读,可以声如海浪澎湃齐读,可以群鸟鸣春自由读,可以静若寒蝉默默读,可以像李阳英语学习法一样疯狂读,亦可以男女生二重唱混合读。通过这样的读,就会让学生粗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真正感知课文排山倒海的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而无需老师多费口舌。我教授杜牧的《阿房宫赋》时就采用这样的以读促解的教学方法,读后学生对作者写“阿房宫”初衷,秦亡之因,秦亡之速,便可略知一二。

第三、讲。

讲,指精讲背景与作者,力求为课文的理解服务;精讲课文中新出现的重点词及用法,力求准确而有趣味的延伸;精讲课文内容(依这样的思路进行比较好:老师读,学生大声读,学生自由读,学生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精括每段思想。)及写作技巧,力求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写作水平。这一环节,应在夯实文言基础和熟悉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我在教授《师说》时就采用这种教法,然学生夯实了语言知识,体会了课文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论证艺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了议论文的逻辑美及写法,给学生注入了从“多师”学习的新求学品格和思想。

第四、熟。

熟,指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准确而烂熟于心,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了如指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时,除过老师讲的重点词外,还应细看注释和勤查工具书,把不懂的弄清楚,把不熟悉的弄熟悉,为了使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应紧跟其后的是做相应的练习。对课文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的熟悉,可以用片段作文训练或模仿练习式的随笔,以巩固,以致用。

第五、背。

上面说的是,“熟”,下面说紧承其后的“背”。“熟”是“背”的前提,“背”是“熟”的加强。古代先生教古文,总是先让其背一段,然后在串讲一段,足见“背”在学习古文中的重要性。我们能不能也在学古文时,先让学生背,然后在讲解呢?比较短些的文章,也可以尝试一下。但对于长些的文章此法就不可以了。因为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比较少,且有些古文本身就比较难而长。所以,一般情况

下,还是读讲而后“背”的为好。因为“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样,学生对课文也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讲起来也轻松。那么,老师讲之后,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背就是一个关键。在“背”的方法上,老师要对重点背诵课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归纳出“明晰的板书”,以此促“背”,或老师激情示范背,或相互考问背,或过电影式背,或边抄边写背;在“背”的时间上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力求在每周的两个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让其在吃过晚饭,或临睡前背,或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时间去背。老师为了督促学生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要勤抽查,以求学生在“背”吃透课文思想,牢固积累文言知识。

第六、查。

查,是巩固古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里的查,包括每节课课前检查字词,课前或语文早读时间检查背诵,晚自习检查练习,学生自主查,也可以通过出单元复习题检测并促使其带着问题学习。在具体检查教学情况时,教师既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检查内容的延续性,又要做到检查旧学与新学的及时性,让学生扎实、牢固、有效的夯实古文基础,让学生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检查中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习惯。

第七、写。

写,指既包括学生在课堂 上把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写于书的空白处,或段落的空隙处,又指学生自查与教师督查默写背诵内容(让学生通过默写对照课文自查,发现常错的重点字,反复写会,提高默写题质量),主要让学生在默写中深刻体会课文内容,把不会写的难写字写会,更指教师指导学生深挖古文课文所可能涉及的作文题材,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作文写作。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掌握清楚文言基础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勤诵记与勤默写的良好学习品质,可以培养学生从课本挖掘写作题材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提高全方外的古文学习能力。

第八、迁。

迁,指把所学的文言知识在阅读陌生或类似古文时加以灵活运用。平时所学古文课文中的例子在平时考试或高考中直接出现到了题中,如果熟悉并真正理解了那些例子,那么做古文试题就可以得心应手了。而且平时培养的语感可以提高古文阅读的效果。其次,指把古文课文所学的东西在写作中灵活应用。可以把课文中学过的名句,直接作为写作的题目,可以把引用名句作为例证,也可以把课文作为写作的良好素材,还可以以现代眼光审视课文,并将其读出的新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新习作中。比如,学生学习了《郑伯克段于鄢》之后我要求学生记住“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名句,然后让学生由此构思文章,有的同学写了贪官之不义之举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有的同学深刻解读了课文并从“亲情与权力”的角度反映了连同历史与现实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3篇

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我想,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狼》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孙权劝学》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成语,接着,让学生,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是吴下阿蒙?后来怎么又让人刮目相待了?两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让他们把本文与已学过的《社戏》、《过故人庄》进行比较阅读。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对于文言文零碎的注释和枯燥的翻译,学生更愿意听和看故事情节。从这一点出发,在课堂上通过征引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成语或者名人轶事一类的.故事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之余教学生一些关于交友、做人方面的佳句、警句,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有一点便是利用课堂上的文言课文引申出课外的文言语段。我在上《小石潭记》时,给学生补充《永州八记》的其他语段;
在上《大同》的时候,给学生阅读《礼记?礼运》中《小康》的语段等。

二、整理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
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延伸拓展,举一反三

要学生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必须举一反三。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训练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积累足够的训练心得。这是用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的再循环过程,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的。因而,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从大纲出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训练目的性强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大纲要求,自己用掌握的方法去学习、理解,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我们搞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4篇

【学习目标】

识记与能力:

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炼、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重难点】

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并背诵课文。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案】

一、课前预习

1、了解口技和作者的相关知识(写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2、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林嗣环( ) 屏障( ) 抚尺( ) 少顷( )

哗( ) 撤( ) 犬吠( ) 颈( )

(2)请调动你智慧的眼睛找一找还有拿不准的字词吗?不妨写下来。

二、预习检测

1、分别展示课前预习1、2。

2、练习册基础训练部分。

【自主学习】

大声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

【合作探究】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借助注释,疏通课文,重要的内容可记在书上,如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与组员交流意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由全班同学或老师解决。

【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厅事:
欠伸:
呓语:
屏障:
侧目:
作作索索:
力拉崩倒:
齁:
战战:
施:
毕:
绝:
意:
曳:
指:
名:

2、解释加点词。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完成课后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4、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第二课时】

【预习检测案】

1、课前预习:本文各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写在书上)

2、预习检测:请各组派代表进行预习汇报。

【合作研讨】

1、口技者技艺高超,令人叹服,能不能用文中一个字来形容?

2、你从哪些内容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口技人表演的这一特点?

(1)通过正面描写精彩地描绘口技人所表演的三个场面。

(2)开头和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人技艺精湛。

(3)三次描述听众反映即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烘托口技人技艺高超。

(4)本文用词灵活多变,淋漓尽致的体现口技人表演的“善”。

【拓展延伸】

1、《口技》一文通过描绘声响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口技人的精湛技艺,请你也用心感受生活,通过声音写一幕场景,(写在本子上)

2、搜集中国艺人奇门绝招资料,与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艺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

【课堂检测】

1、练习册课内阅读。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5篇

【教学目的】

1、德育点: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能力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3、知识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1、锻炼学生看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模仿人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那么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声音吗?下面请大家听听这些声音。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来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不信?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听课文的朗读。

2、齐读课文:

⑴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⑵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正音:

让学生自主找出读错了的字词,学生质疑完成正音,体现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看图说话

(开展小组活动完成)

1、让学生观察画面,看图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⑴尽量扣准图片及课文内容进行流利的口头表达。

⑵适当进行点评。

2、好,那同学们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呀?三个场景。哪三个?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场景的呀?通过声音的描写。请在文中画出所描写到的声音。(学生口头作答)

4、听到这些声音,听众们的反应如何?

第2段:“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听众们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么特别的表演道具吗?

5、课文首尾。

⑴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⑵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不是重复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四、归结文章的主旨

1、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6篇

加强诵读,夯实基础。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古文必须做到:第一,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文言古字,我们在学习中必须首先读准这些字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理解古文。第二,读顺文章。古文并无标点,如何断句,依靠语感。如今文言文,编者为了方便阅读都正确添加了标点符号。学生学习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一篇古文,必须首先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会带来理解的困难,有时甚至会造成歧义。由此可见,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够帮助理解文意。第三,读懂文章。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经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书的方法之后,笔者往往会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因为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自由朗读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感受文言之美。通过这几轮诵读,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为随后知识了解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质疑探究,激发兴趣。笔者认为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课前预习格外重要,课前预习准备得好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一言堂,而是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职责变成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教授文言中,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将课堂变为论坛,让学生将预习所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改演课本,加深理解。编演课本剧是笔者在文言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是要求背诵。有一些课文故事性较强,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极大的好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文言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理解课文,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大多需要背诵,编演课本剧还可以使得课文烂熟于学生心里,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智慧,为丰富文言文乃至多发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学好文言文,才能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文言文还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7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问题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编者意在“表彰轶事,传布奇闻”。

三、揭示目标

(出示小黑板)

四、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林嗣环sì呓语yì狺狺yín叱chì伸颈jǐng嘿叹mò

齁hōu中间jiàn意少舒shū曳屋许许声yèhǔhǔ几欲先走jī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领读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五、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串讲课文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

1、第一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善:善于。

②会:适逢,正赶上。

③于厅事:在客厅。

④施:设置。

⑤闻:听见。

⑥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总结:介绍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场合、设施、道具、以及开演之时的气氛。

⑸指导背诵

2、第二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惊觉:被惊醒。

②呓语:说梦话。

③既而:不久。

④抚儿乳:乳,喂奶。

⑤儿含乳啼:乳,奶头。

⑥是时:这时候。

⑦凑:会合,聚集。

⑧妙:妙处。

⑨毕:全。

⑩嘿叹:“嘿”同“默”,默默赞叹。

⑾绝:到了极点。

⑶学生串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和听众的反应。

⑸指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京中有善口技者()妇手拍儿声()

遥闻深巷犬吠声()

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括号里。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⑴表示突然发生()

⑵表示同时发生()

⑶表示相继发生()

⑷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⑸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八、板书设计

口技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林嗣环清代

一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

会宾客大宴:场合。

施八尺屏障:设施。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道具。

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开演时的气氛。

二段:遥闻深巷犬吠声……众妙毕备: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深夜睡眠的情状。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也:写听众的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1、2段。(指名、齐背)

2、翻译句子:(出示问题卡)

⑴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堂寂然,无敢哗者。

⑵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二、继续串讲课文

1、第三段:

⑴学生齐读。

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本段。

⑶指名翻译。

⑷教师点拔:

①既而:不久。

②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四口之家醒后再次入睡的情状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⑸指导背诵。

2、第四段:

⑴学生齐读。

⑵教师点拔:

①俄而:一会儿。

②中间:中间夹杂。

③虽:即使

④一端:一种。

⑤名:说出。

⑶学生翻译本段,并指出难点。

⑷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总结:写口技表演者摹拟一场突发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的强烈反应。

⑸指导背诵。

3、第五段:指名读本段并翻译。

三、学生熟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观众反应的语句,并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学生讨论。

2、指名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

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描写的作用:

侧面衬托出口技表演者表演技艺的高超。(揭示主题)

四、学生熟读首尾段

体会“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结构和文章内容中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道具的简单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布署作业

1、第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文字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3、第三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第四段中正面描写的是什么,侧面描写的又是什么?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尾段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8篇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用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我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成四种: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这里的“单义词”,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等作时间副词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记住。

多义词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然鲜活的词,是文言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初中花功夫梳理并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组词,给此单音节词组成现汉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此意是否讲得通。如“过”在现汉中有“经/路过”“超过” “过错/失”等,在 “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 均符合句义,但“过错/失”义放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说不通,“过错/失”是名词,此处意为“有过错/失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动词,故须运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释义放入句中不通顺,要变通才能符合现汉的表达习惯。如“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 释为“狗的牙齿”,句意为“那溪流两岸的地势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通!进而猜想可能是说“那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以此来形容那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绕开这个常用规律不讲,中考又要考,光叫学生死记肯定不行。

方法三:总结多义项并辨析。如,“许”在文言中乃常用多义词,“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作动词“答应”解,而后者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诚意所动而出山,故“答应”中有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郑重,译为“许诺”更恰当,20XX年上海毕业考“遂许先帝以驱驰”之“许”的标准答案是“答应”和“同意”,我认为此处“同意”极不恰当,写《出师表》时诸葛亮已做了蜀汉之相,且刘备已逝,诸葛亮尊称其为“先帝”,前文历陈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于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此处如果译为“我于是同意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这是否符合诸葛亮此时的身份和说话的环境?;“杂然相许”之“许”译为“答应”就不如“同意”恰当,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持,“杂然”表明发表言论的家人多而踊跃,若在“同意”与“赞同”“赞许”之间选,我认为后者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怎样辨析在不同语境中恰当选择多义项是教学难点。

辨析近义词须对原文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坚信方法三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汉语言优越性之一即“灵活”。近年来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过初中和高中对“灵活”释词的能力要求应有区别,初中可规定必须掌握的常用词,高中再扩大常用词量。目前没有考纲,教师也可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归纳。

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学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课下均有注释,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故掌握了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学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种情形:一、通假的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先秦典籍常用,后世亦习用;二、不常见,课外文言尤少见。如“便要还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之“徧”同“遍”,“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则属个别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古文默写要求学生尊重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照原文默写,但按照现汉较成熟的词语标准衡量,通假字即错别字。初中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正确书写现汉词语的能力较差,强化通假字极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因此我认为初中学生了解古汉语发展过程中曾存在通假现象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作为考点,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见的几个。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

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儿女”,“无论”即“不要说”;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不拆开解释;如“牺牲”专指祭祀之猪牛羊,别于今义;“白丁”指无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转义,如古指眼泪的“涕”现指鼻涕,“走”古义为“跑”等。初中学习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在于了解汉语演变规律,不一定熟记,高中都可不列为考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语文卷中凡考查课内文言释义,不标明出处。若说考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写题已经考查了,释词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考查?何况有些课文不要求背诵,如“明烛天南”之“烛”,“不能名其一处”之“名”,“王即购之千金”之“购”,分别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清代林嗣环《口技》和晋代干宝辑录的《搜神记》,均不背诵,且此处释义均非现汉中的常用义,或是词类活用,或是词义引申。学生若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无上下句判断语境,准确释义很难。这有违学古代汉语“积累词语,活学活用”的目的。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学习文言文就在于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打通,背诵名篇是必要的,但词语教学一定给学生方法,教学生去总结认识一些古汉语规律,现在最起码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学大纲的细致化,避免教师“大海捞针”的盲目式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 第19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推荐访问:文言文 初中 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19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汇总19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热门文章

关于党的20大征文6篇

关于党的20大征文6篇关于党的20大征文篇1旧中国贫穷落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不知吞食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战争让我们的祖国沦陷,让中国各族苦难同胞受

中国精神谱系(全文完整)

1 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2 长征精神:

2023年5月支委会议记录4篇

2022年5月支委会议记录4篇2022年5月支委会议记录篇1敬爱的党组织:自从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我个人觉得在各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在学习、生活、

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论文6篇

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论文6篇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论文篇1最近,“两会”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也积极关注两会的进展过程。今年我

2023年党支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3篇

2022年党支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3篇2022年党支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篇1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得到了明显加

2023年派出所4月份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7篇

2022年派出所4月份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7篇2022年派出所4月份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篇1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民警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在不断提

2023年5月支委会会议记录13篇

2022年5月支委会会议记录13篇2022年5月支委会会议记录篇1敬爱的党组织:经党组织批准,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来,在组织的培养教

2023年政治生态研判分析报告14篇

2022年政治生态研判分析报告14篇2022年政治生态研判分析报告篇1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决不允许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大是大非问题上同

学习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会议记录7篇

学习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会议记录7篇学习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会议记录篇1在认真观看完2022年一月十七号开展的“两会”会议,我的心情汹涌澎湃。宏图入怀,

聚焦两会热点2023年800字7篇

聚焦两会热点2022年800字7篇聚焦两会热点2022年800字篇1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2023年3月份支委会会议记录范文9篇

2022年3月份支委会会议记录范文9篇2022年3月份支委会会议记录范文篇1一、本月工作重点1 组织幼儿认真绘画,参与园内中大班幼儿画展,幼儿园月计划精

学习贯彻2023全国两会论文9篇

学习贯彻2022全国两会论文9篇学习贯彻2022全国两会论文篇1《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聚焦聚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这一重要要求,